5月16日晚,《歌手2025》首场直播竞演落幕,最终排名却出人意料:新生代歌手单依纯夺得第一,而凭借戏曲唱腔惊艳全场的资深唱将林志炫竟然只排第七,差点遭遇淘汰!更令人震惊的是,日本歌手BENI成为首位被淘汰的首发歌手。这一结果随即冲上微博热搜,引发了网友铺天盖地的议论和质疑。舞台上大胆创新、融合国粹的表演,为何没能赢得应有的排名?比赛结果是否真的与表现相匹配?种种疑问让这档老牌音乐竞演节目再度成为话题焦点。
林志炫《悟空》舞台:三个多月磨一剑的京剧跨界
林志炫这次选择改编戴荃的古风歌曲《悟空》,大胆融入了京剧老生唱腔元素。据悉他为了在舞台上呈现这一效果,特意花费三个多月学习京剧唱法,只为突破自我,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体验。猴王悟空桀骜不驯的形象与京剧老生凝重沧桑的腔调碰撞,让这首歌曲多了一份传统戏曲的韵味和戏剧张力。林志炫以他标志性的高亢嗓音融合戏曲韵白,一开嗓便气场十足,将孙悟空桀骜不逊的神态演绎得淋漓尽致。据现场反馈,他的唱功依旧雄厚稳定,高音收放自如,戏腔部分更是字正腔圆、韵味十足,展现出流行歌手少有的戏曲功底和对歌曲意境的新理解。
这样的改编难度极高。一方面,京剧老生的发声方法、行腔习惯与流行唱法有很大区别,林志炫必须在短时间内突破自己的声乐舒适区,融合两种截然不同的唱腔。另一方面,《悟空》原曲节奏紧凑,而京剧讲究腔韵悠长,他需要在流行乐的节拍中腾挪出戏曲的韵味,不但要稳住音乐性还不能让戏腔显得突兀。这相当于在刀尖起舞:既要保证流行歌曲的听感,又要展现京剧的精髓,一不小心就可能顾此失彼。因此,他的这次演绎被不少专业人士评价为“完全跳出了自己的舒适区”。从舞台效果看,林志炫身穿融入中国风元素的戏服,妆容上也大胆借鉴京剧脸谱意象,再配合交响摇滚的编曲,整个舞台宛如一出现代戏曲剧目,视觉听觉冲击力十足,令现场观众目不转睛。
现场表现与网友评价:震撼中藏隐忧
林志炫《悟空》的现场感染力可以说是震撼级别的:音乐一响起就如同大片配乐,戏腔与流行唱法的切换让人起鸡皮疙瘩,不少观众直呼这是当晚“最炸的舞台”。然而,这样一场充满创意的演出也引发了两极反馈。一部分观众被他的实力征服,称赞他“唱功炸裂”“不愧是实力派,唱得太好听”。社交媒体上,不少网友感叹林志炫勇于突破自我,愿意为了舞台效果潜心学戏曲,这份敬业与创新精神令人佩服。有人评论:“林志炫把《悟空》唱出了大闹天宫的气势,京剧韵味一出来简直燃到泪目!”也有人感动于他对传统文化的传播:“流行歌手愿意学京剧并搬上舞台,本身就值得掌声。”
不过,另一部分声音则表示出了不适应和质疑。有观众直言林志炫的表演“用力过猛”,认为戏腔的加入让歌曲显得过于饱和,反而有些听不惯。这种评价在赛后也引发讨论:林志炫是不是为了求新求变有点过度发挥了?据媒体评论,“坦白来说,林志炫的表演本身并没有太大问题,但或许是太求新求变,这首歌在加入京剧唱腔后显得有些用力过猛”。也就是说,他的创新编排可能一时间超出了普通观众的预期。有网友就反馈:“感觉林老师很用心改编,特地去学了京剧老生唱腔,但是普通观众可能一下子接受不了这种风格转换。”但也有网友力挺道:“艺术不就是该大胆玩味吗?林志炫玩开心了,我们听得也开心!”可见,对于这场融合戏曲的表演,网友评价呈现出了少见的两极分化——既有膜拜叫好的,也有不解吐槽的。这种反差也为接下来排名的出人意料埋下了伏笔。
排名爆冷,第七名引发大争议
首战排名如下:
-
单依纯 – 演唱新歌《珠玉》,实力唱功获得第一名(实至名归)。
-
陈楚生 – 演唱原创古风《将进酒》,深情演绎荣获第二名。
-
Mickey Guyton – 演唱经典英文歌《If I Were a Boy》,欧美嗓音震撼全场,排名第三。
-
GAI周延 – 演唱方言说唱《炁》,嘻哈炸场,获得第四名。
-
白举纲 – 演唱摇滚歌曲《河流》,曲风激昂又不失细腻,排名第五。
-
Grace Kinstler – 演唱欧美流行《River》,嗓音强劲却仅获第六名。
-
林志炫 – 改编国风京剧《悟空》,高难度演出意外排第七。
-
BENI – 演唱日语经典《LA·LA·LA LOVE SONG》,遗憾垫底遭淘汰。
排名揭晓瞬间,全场哗然。林志炫第七名的结果令众人震惊不已,许多观众直呼难以理解:“林志炫这么炸的舞台,怎么票数这么低?!”在微博话题下,类似“无法理解”“意难平”的评论此起彼伏。不少网友质疑这一排名与当晚表现不匹配,认为林志炫至少应该进入前三,垫底简直是“黑幕”或者“观众没听懂”。还有人翻出他以往在《歌手》节目中的辉煌战绩(第一季亚军)来对比,感叹“高开低走,宝刀未老却差点折戟”。可以说,林志炫爆冷垫底成为了首期节目最大的争议点之一。
不仅是林志炫,第六名的美国歌手Grace同样让人大跌眼镜。她充满力量的演唱本应是亮点,却只排在后段,甚至她的国外粉丝都替她鸣不平。一位观众留言:“Grace第六名我无法理解!”可见,除了冠军单依纯的实至名归获得普遍认可外,中后位次的安排引起了广泛热议。种种反常的排名令“歌手排名”“赛制”相关话题持续冲上热搜,不少人开始深入探讨:难道舞台表现力和唱功已经无法直接转换为观众投票?这种名次倒挂的现象背后究竟反映了什么问题?
非主流风格的挑战:赛制是否不友好?
首期竞演的结果呈现出一种耐人寻味的现象:曲风越创新、越非典型的表演,排名往往越靠后。这让许多人质疑《歌手2025》的赛制和观众偏好是否对非主流风格、创新改编形式有些不友好。林志炫融合京剧的尝试得票不高,BENI跨文化的日语演唱更是直接淘汰;相反,演绎传统抒情歌曲的歌手却稳居前列。这种反差不禁让人联想到往季节目中的类似情况:在以往比赛中,一些大胆创新的舞台也曾遭遇评价与名次的不对等,令喜爱他们的观众替其鸣不平。
回看这一场,BENI作为日本歌手带来经典日剧曲目,本有不少话题度,粉丝期待她能凭实力翻盘,没想到最终遗憾止步首轮。她的出局让人联想起往届《歌手》舞台上外国歌手水土不服的例子:语言和文化的隔阂或许让部分现场观众难以产生共鸣。白举纲这次选唱《河流》,一改以往全程摇滚嘶吼的风格,尝试静中有动的叙事性演绎,不料最终也只拿到第五名中游的位置。要知道,他可是内地摇滚新生代的人气选手,此番发挥稳健却未能跻身前四,也出乎不少人意料。相较之下,稳扎稳打唱抒情歌的单依纯夺冠,唱中国风原创的陈楚生拿下亚军,似乎说明大众投票更青睐熟悉的风格。难道在这个舞台上,“冒险者”反而成了吃亏的一方?
事实上,传统文化融入流行乐本就是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林志炫将国粹京剧元素搬上竞演舞台固然令人敬佩,但从观众即时投票反馈来看,接受度还有待提高。这种现实困境引发了广泛的思考和讨论:
-
观众审美习惯:大众往往对耳熟能详的流行唱法更买账,对于太过新颖的表演一时难以适应。京剧戏腔对于许多年轻观众而言较为陌生,一旦辨识度和亲切感不足,投票时可能倾向于自己熟悉的风格。
-
语言文化壁垒:演唱小语种或跨文化的歌曲有先天劣势。现场500位听审(或在线观众)大多习惯华语或英文流行金曲,像BENI选唱日语歌,哪怕旋律经典,但语言不通和情感隔阂使得共鸣度降低,得票不高也在情理之中。同样地,全英文歌曲若非大家耳熟能详的,也可能因为理解门槛而影响即时投票结果。
-
现场投票机制:《歌手2025》采用现场直播即时投票,观众在一轮节目内听完所有表演就要做出排名抉择。这种短周期、高强度的比拼,对歌曲的“即刻感染力”要求极高。很多创新改编的魅力可能需要反复品味才能体会,但现场观众没有回放和回味的机会,这就导致第一印象决定生死的局面。林志炫的京剧跨界可能属于耐听型表演,初听惊艳但信息量太大,一时难消化,反而不如一些简单深情的歌曲更稳妥抓人。
-
风险与收益:赛制残酷,每期都有淘汰者。歌手在求新求变时,需要承担票数不佳被淘汰的风险。创新幅度越大,未知因素越多,一旦观众当下不买账,排名垫底就可能导致出局。这种高风险无疑让大胆尝试者处境艰难。相比之下,选择稳妥路线虽少惊喜但保险系数更高。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许多歌手在竞演中不敢轻易尝试非主流风格的原因——节目赛制的即时竞争性,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创新。
林志炫的经历正是这一系列矛盾的缩影:为了追求艺术突破,他勇敢地把京剧融入流行,用心良苦却未获高票。这暴露出传统文化与流行舞台融合的现实困境——观众的欣赏水平和接受习惯需要一个过程,而竞技赛制不会给予太多宽容时间。正如有评论所言:“传承国粹不易,在娱乐化的舞台上传承更难。”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希望的一面:林志炫的尝试至少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让更多人谈论起京剧与流行音乐的结合。这或许正是他和节目组愿意冒险的意义所在。
余波:舞台与观众的博弈,创新的价值何在?
首期节目的争议余波还在持续。支持者认为林志炫这样的艺术探索值得鼓励,名次低并不代表舞台价值低——至少他让京剧的国粹之美在年轻观众中刷了一波存在感;质疑者则认为比赛终究以结果论英雄,观众投票就是市场选择,创新表演若不能被多数人接受,就应该反思改编的度是否拿捏不当。面对这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我们不禁要问:《歌手》这样的赛制究竟应不应该对多样化风格给予更多包容?**是观众“不懂欣赏”还是创新本就伴随风险?**节目追求收视和话题的同时,是否也该给坚持艺术多样性的歌手一些安全空间?
这一场“京剧悟空”所引发的讨论,早已超出比赛本身,更涉及流行文化与传统艺术如何融合共生的大命题。对于敢于突破的歌手来说,掌声和名次哪个更重要?如果你是参赛者,你会冒险创新,还是选择稳健求胜?对于林志炫此次充满争议的表现和排名,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见解,一起讨论!相信随着比赛推进,这样的话题性还会不断涌现,也期待舞台上能出现既叫好又叫座的惊喜表演。真正热爱音乐的人,永远不会让创新的火花熄灭。你准备好为这样的舞台发声了吗?